纪格非
纪格非

纪格非教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,诉讼法学博士,博士研究生导师,民诉法研究所所长;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员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员、海淀区人民法院特约专家咨询员,重庆大学特聘教授、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研究员;九三学社社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。自2003年起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,曾赴牛津大学访学一年。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受北京市委组织部委派挂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院长助理。

简介

代表性学术成果:

《法律推定的界域与效力》,《现代法学》2020年第6期

《刑事涉案财产执行程序中的案外人权利保护》,《法学杂志》2020年第4期

《功能论视角下任意诉讼担当的类型研究》,《东方法学》2020年第3期

《刑民交叉案件诉讼问题》,《法律适用》2019年第11期

《一体化与案件管理背景下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发展趋势》,《东方法学》2019年第4期

《医疗纠纷过错的证明》,《检察官学院学报》2019年第4期

《论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顺序》,《法学家》2018年第6期

《刑事判决预决力的中国规则》,《法学杂志》2017年第3期

《刑事判决的预决力——英国规则的历史》,《法制与社会发展》,2017年第3期

《表见证明在医疗纠纷证明过程中的运用》,《证据科学》2016年第3期

《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真实义务》,《法律科学》2016年第1期

《论刑事判决再民事诉讼中的效力》,《当代法学》2015年第4期

《事实不证自明原则在医疗纠纷中的运用》,《澳门法学》2015年第6期

《论我国民事起诉状的功能转型与内容再造》,《现代法学》2013年第6期

《“争点”法律效力的西方样本与中国路径》,《中国法学》2013年第6期

《民事诉讼禁反言原则的中国困境》,《华东政法大学学报》2014年第6期

《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标准的回顾、反思与重构》,《法学论坛》2013年第1期

《经验法则适用之合理性问题研究》,《证据科学》2012年第1期

《直接证据真的存在吗?——对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分类标准的再思考》,《中外法学》2012年第3期

《消亡抑或重生——二审言词原则发展趋势研究》,《法学评论》2012年第4期

《品格证据在性骚扰民事案件中的运用——美国的立法、判例及启示》,《环球法律评论》 2012年第4期

《边沁证据法学思想的现代解读》,《法治与社会发展》2010年第6期

《民事证据法功能的现代转型》,《中国法学》,2008年第2期

《自由裁量权的类型化分析》,《法学研究》2008年第3期

《民事证据制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》,《法律科学》2007年第6期

《法官与当事人关系的实证调查与分析》,《中国司法》2007年第10期

《坚持与妥协——言词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》,《诉讼法学研究》第13卷,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8月

《民事诉讼中的真实:路径与限度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

《证据能力论——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》(独著),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

《民事证据理论新探》(合著),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版。(承担12万字)

《调解制度的理论及实证研究》(合著)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。(承担6万字)


获奖情况:

2009年9月论文《证据法功能的当代转型》获得中国法学会“全国第二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”论文类一等奖

2007年4月专著《证据能力论》获得中国法学会“全国第一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”著作类一等奖


科研项目:

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: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民事司法程序保障前沿问题研究

中国法学会项目: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培养项目

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:刑民交叉案件诉讼问题研究

国家社科基金: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的规则设计

北京社科基金:刑事判决在民事诉讼中的效力研究

司法部:医疗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

国务院港澳台办公室:港澳台、大湾区司法协助的规则构建

中国法学会:医疗纠纷诉讼问题研究

九三学社项目:员额制改革的问题与解决方案

中国政法大学创新项目:刑民交叉案件诉讼问题研究